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TESOL > 2018 > 正文 > tesol2018
英语课堂中你真的会“提问”吗?
来源:21英语网    作者:21ST   日期: 2018-07-20
课堂中有效互动对于英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Yasunari Harada教授就“如何帮助学生回答并提出有意义及有趣的英文问题:通过互动发展学生21世纪具备的技能”进行了专题分享。

Harada教授研究发现,日本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能力最为薄弱,而听说能力恰恰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直观地体现在一个人“提问”与“回答问题”方面的表现上。 


Yasunari Harada教授进行专题讲座

为什么“提问”对于日本学生来说很难?

1. 受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日本学生在英语课堂提问时会受到阻碍,这样的影响也同样体现在使用其他语言提问上。

2. 缺乏沟通能力与自信心

会“提问”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一个好的问题会给对方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促成双方的合作。会议中,好的问题比好的展示更重要。再比如,当你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也会问:“有什么问题吗?”

怎么“提问”才更有意义? 

可以向发言者询问更进一步的信息,例如: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吗? 可以讲一下……的原因吗?有什么其他的方案吗?

当你不确定发言人讲话的含义时,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进行概述再询问对方的意见。

如何有效地回答别人的问题? 

对于典型的“Yes/No”问题(Have you been to Kyoto? )回答时尽量避免只简单回答“ Yes/No”,而是尽量充实你的回答。

怎样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选取自Harada教授研究中的例子)

1. 让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展示,每人都要针对每个展示提出一个问题,并拍摄记录下整个互动过程。

2. 也可以两组之间进行相互展示,听众方尽可能多地向发言方提问,并拍摄记录下整个互动过程。

3. 每个人都要填写一份评价表,从语言、流利度、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写出自己对该展示的总结、建议,并提出问题。

4. 一组四人共同完成小组展示的2000字总结,并进行“同伴互查”。

积极有效的课堂互动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等,这也同样是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素养。

同样是关于提问,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英语教研员李睿就“核心素养教育”分议题分享了题为“学生提问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建构作用”的学术论文。 

李睿指出,英语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积极提问,可以推动课堂良性发展,也有学生保持沉默, 让老师头疼不已。因此,学生提问在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该论文基于对深圳中学初中部三节连续的英语课进行课堂观察后得出抽样数据, 统计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互动情况, 并分析了影响中国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宏观及微观因素。


李睿老师进行论文展示。

首先,该论文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1. 在英语课堂中由谁来提问? 2. 问题的类型有哪些?研究显示,在这三堂英语课中,一共提问170次,其中教师提问91次,学生提问79次。89个问题属于“WH”类的问题,56个问题属于“Yes/No”类的问题,25个问题属于其他类型。然而有意思的是,虽然学生提问次数比老师少,但是他们提出“WH”类的问题数量却比“Yes/No”类的问题多, 可见学生们提出的也是经过思考后较为具体的问题。

李睿表示,影响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宏观因素涉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会选择让老师先提问,以体现尊重。另外的两个宏观因素包括长期以来所使用的教学策略以及中国教学的互动形式。微观因素包括学校文化以及教室装饰。

然而英语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习者和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正如语言学家Prabhu所说,世界上并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因为环境与时代不同,但是老师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那便是“最好的”。

标签:新闻中心





 
订阅更精彩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