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新闻 > 正文
小学生习作精选推荐
来源:21英语网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 三年级三班 洪瑞妍   日期: 2020-05-09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 三年级三班 洪瑞妍 
指导老师:丁惠娟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语文组高级教师)

人物篇

 
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已经八十岁了,是一位坚韧、善良、有责任感、还有点倔脾气的老人。他出生在江西婺源一个贫困但书香弥漫的小山村里,十四岁时就挑着行李外出求学,从此,一路向北,离家越来越远。爷爷从师范大学毕业后就在青岛教书,兢兢业业从事了四十年的教育工作,现如今依然是我们家庭学堂的老校长。

爷爷有个洪家祖传的大奔头,头发很少,露出明亮、饱藏着智慧的额头。眼睛虽不大,却很有神。适中的鼻子,适中的嘴,大大的门牙,椭圆的脸。微微黝黑的肤色,眼角的鱼尾纹和额头的抬头纹透露着岁月的流逝。眉间宽,眉锋利,发起脾气来非常威严,让人动都不敢动。爷爷的中气特别足,气出丹田,声如洪钟,说起话来,全屋都能听见。他个子不高,但腰板很直,腿脚也快,非常有气场。爷爷每天都坚持走路锻炼,为的是保持良好的健康,不给家人添麻烦。

爷爷做事总是一丝不苟,治家也非常严谨。尊重长辈有礼貌,努力读书负责任,严于律己,稳妥持家,是他对全家的要求。爸爸告诉我,他小时候放学回家,必须立刻写作业,为了保持家中的安静,爷爷奶奶从来不开电视,即便是播着爷爷最爱看的《三国演义》,他也会不由分说的关上电视。姑姑、爸爸还有学霸东源哥哥,都是在爷爷的认真教导之下,学业有成。爷爷对我的要求也很高,他说,上课时一定不能开小差,眼睛必须时时刻刻盯着老师。只有好好念书,才能成就大事。

爷爷非常会做饭,徽菜和鲁菜都是他的拿手好戏,尤其是饺子。虾仁、猪肉、白菜和成馅,在爷爷的神秘配方加持下,变得美味可口。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汤汁与馅料,吃起来幸福而温暖,满是家的味道。逢年过节的时候,爷爷还会做上几个白糖馅儿的饺子,混在三鲜饺子堆里,谁吃到谁就会有好运气。这甜丝丝的白糖饺子简直颠覆了我对饺子的认知,本来以为绝对不会好吃,但吃完一个后,每次我都会积极寻找它的身影。除了饺子,爷爷还擅长做酱牛肉、珍珠圆子、鱼香茄子、淮扬狮子头……简直就是吃货福音啊!

爷爷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他对奶奶的爱。奶奶一直身体不好,爷爷便是她最大的依靠。以前奶奶要吃中药,爷爷每天都会为她悉心煎药,照顾起居。奶奶住院后,爷爷每天都会打好果汁、煮好鸡汤,坐上1小时的车,送到病床前,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在病房里,爷爷总要跟奶奶说上几句话,告诉她许多家常事。不管奶奶能不能听见,爷爷都耐心而温柔的说着。他们的感情,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平平淡淡却固守深情的陪伴。

这就是我的爷爷。他的言语、他的行为,就是我的模范。虽然平时我与他见面的机会不多,但爷爷教导我的每一句话,我都将永远记在心中。


景物篇

 
景山游记:红墙万丈满园春


三月即逝,四月将来。窗外桃花朵朵,灌木丛丛,为我们播报这“关不住的春天”,让久困的人们更燃起对春天的无比渴望。带着这份期待,我走进了景山公园,寻一寻春意,会一会春光。

进了公园大门,眼前就出现了一道林荫小径。茵茵绿草有条不紊地排列在小径两侧,古树成林,向游人倾诉着历史的沧桑。树上春日艳艳,树下斑斑荫凉。小松鼠有黑的与棕的,在树上窜来窜去,为公园带来了可爱与俏皮,跑累了,就选个粗壮的枝丫,伸着懒腰,舒舒服服地打个盹儿。小鸟儿或闲庭信步,或成群飞翔,它们高音低音、大声小声,啾啾争鸣,乱却悦耳。

园子里,一朵朵春花,趁着日光,轻轻绽放。贴梗海棠开得正艳,红的小巧可爱;玉兰花白如玉雕,片片精巧,尽管没有绿叶的陪伴,却一枝潇洒;迎春花抽了条,花极小,纯黄,有种细小的美;艾草刚冒芽,艾香却布满全身,闻一闻,顿时香气扑鼻,让我忍不住咂摸起了青团的味道。白皮松树真是奇怪,白色的斑驳树干很像白桦树,却又长着松枝,就像白桦树与松树的合体---各自抽出了最美的部分。世间繁华三千,都不如这春景来得热闹。

清一色的槐树、柳树、松树是景山公园的绿色扛把子。槐树挺拔,好似守护着公园里唯美的景色;松树苍翠,一根根松针在春风中缓缓地摇弋;柳树就像位腼腆的女孩子,随着暖阳挥舞着枝条,跟着东风潇洒。据说明朝灭亡时,明思宗朱由检就在景山的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上自缢而亡,只不过那棵老槐树已经被移除,新移植了一棵槐树。改朝换代,物是人非,“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让我唏嘘不已。

走上被迎春与奇石环绕的山石台阶,我们抵达了旧时北京城内的最高点——万春亭。故宫、北海、旧胡同、满是高楼的CBD,古老又现代的北京城赫然呈现眼前。

六百年的故宫仍然雄伟壮阔,红墙黄瓦紫禁城,沐浴着春光,庄重中多了一丝秀丽。宫墙深处,开满鲜花,千株万株竞相芬芳。

北海的水面波光粼粼,白塔端庄地坐在湖面上,阳光洒下,就成了“水光潋滟晴方好,淡妆浓抹总相宜。”

老城也渐渐地回到了原本的样子。大爷大妈坐在马扎上,虽还戴着口罩,已然悠闲地晒着太阳;食品店里传来音乐声声,糖炒栗子店门口悄然排起了队;角楼边的护城河外,不少年轻人架着单反或带着自拍杆,记录下这个特殊的春景。

在这个不平凡的春天,我许下心愿:愿春回大地,山河无恙。


美食篇

 
家常五味


妈妈常说我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饭量。的确,我很爱吃东西,酸甜苦辣咸与鲜我都喜欢。而我最爱吃的,当属家里的饭菜。今天,我就来写写我最爱的家常五味。

酸、辣

早上起床,只要闻到了一股炒菜香与家里的秘制辣椒酱的呛香,那就一定是外婆在做她的拿手菜:西红柿酸豆角面。先把西红柿切瓣,酸豆角切段,香菇切丁,猪肉切片。然后把食材放进炒菜锅里,打一个鸡蛋,加大量水,再用中火攻。直到汤汁变色,西红柿被煮得软烂,整锅汤达到了黄金时期,关火,汤倒出来备用。再加水,用中火煮面条。最后,把汤汁倒进煮好的面条里,放半勺辣椒酱。面条带着酸豆角与西红柿的酸、辣椒的香、香菇的鲜,软烂无比,一尝,就会胃口大开,打起一天的好精神。 



苦瓜,是我认为的“黄金蔬菜”:营养又好,又美味。然而,这一切,都要从外婆的苦瓜酿开始。苦瓜切段备用,用盐、猪肉、香菇和油和成肉馅,塞到苦瓜段里,点缀些许紫苏叶提味。先煎透,再加水焖烂。苦瓜的苦味被肉的醇香掩盖,一口一个,满口生香,让自己的胃得到了满足感。

白花菜是一种野菜,味凉。只需要加盐熬汤,就能保留本味。连菜带汤送进嘴里,先苦凉,后甘甜,是我认为的“菜王”。 

咸、鲜

芋头扣肉,是我这个“食肉者”最爱的菜品——因为肉多,也因为肥而不腻,反倒生出了一种香味。首先,将上好的五花肉切成大块,芋头切片,先焯水、再油炸至金黄,将炸好的猪肉切成大片备用。用生抽、腐乳、蚝油调成扣肉汁,让芋头和猪肉沾上扣肉汁,一片肉一片芋头的摆好,放到锅里小火蒸煮两小时,最后把碗倒扣过来,一碗圆圆的扣肉就做好了。吃起来唇齿留香,满嘴都是油。因为一年外婆只在春节做一次,所以一做,就觉得春天来了。 

珍珠元子与酱牛肉,是爷爷最有代表性的菜。珍珠元子是拿马蹄碎与猪肉馅加盐和成团,裹上珍珠米,再蒸。一出锅,晶莹剔透,热气腾腾,热闹无比。酱牛肉是必须得买早上新鲜的牛腱子肉,先将肉焯水,再用爷爷的独家秘方腌制,文火炖煮半日,凉透后制成冷盘,切片即可。珍珠元子与酱牛肉搭配起来,一个劲道,一个软烂。吃上一口,回味无穷。 

饺子,是过年时的主角,也是我最爱的主食之一。让我最念念不忘的,就是爷爷和奶奶合作的饺子。爷爷是制馅专家,他用猪肉、白菜、大虾剁成馅,调味。奶奶负责包饺子,肉肉的双手一捏,出来一个个圆滚滚的饺子。饺子包好后放进滚水里煮熟。因为用料精致,必须是海捕大虾,所以饺子馅特别鲜。沾上些爷爷配的蒜蓉汁,欢欢喜喜,一家团圆。 

有句话说,一个人的乡愁大都来自于嘴馋。的确,家常菜,总是我们味觉里最顽固的记忆。因为它是家人用心去做的,是亲情的一种表达方式,融入在了每一粒米、每一盘菜里,化成了五味和情感。认真吃完每一盘菜,就是表达亲情最好的方式。

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给我做饭菜,以后,我也想把这些手艺继承下来,做给给我的孩子们吃。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能想起这些美好的味道。这就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记忆,关于食物的记忆。


观后感篇

 
一生一世皆情趣——读汪曾祺先生《慢煮生活》散文选集有感


一花一草皆有情,
一茶一饭过一生。
万山千水尽走遍,
留得生活情趣心。

上面这首小诗,这是我总结的汪曾祺先生散文精选集《慢煮生活》中,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今天,是汪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怀念他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他的文字。

中国近代涌现出过非常多的文学大师,但在我的心目中,最可爱、最有趣的“老头儿”当属汪曾祺先生。因为他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为人天真的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永远不消沉沮丧。
汪曾祺先生出身于1920年,去世于1997年。他是江苏高邮人,中国著名的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更是一个把规矩与自由控制得刚刚好的生活家。正如他所说:“我希望我的作品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是诗意的。”

他的文章,大多都基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写吃,哪怕是一颗小小的高邮咸鸭蛋,都能让我看得垂涎三尺。他喜欢写普通人,写他身边各行各业的小人物,写得活灵活现。闲时,他还会写葡萄开花,草木鱼虫鸟兽,甚至是猫咪打架。但我最喜欢的,是他笔下的西南联大求学生活。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先暂驻长沙,后迁至云南,取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空前绝后”的大学。这也是汪先生的母校。

当时国难当前,局势紧张,物资短缺,学校的硬件设施极其简陋。尽管条件艰苦,但汪曾祺先生的笔下,却成了另一番风趣的景象:

教授和同学们,有的组成“西南旅行团”行陆路,由北平出发至昆明,一路夜宿晓行,过的完全是军旅生活;有的走海程,从天津或上海搭轮船到越南,再转火车进昆明;甚至有位物理系同学,在西康买了一头毛驴,一路骑到昆明来。那时候的西南联大真是群英荟萃,大师云集。他们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奔到昆明,聚集在西南联大,就是为了寻找真理与智慧。

每天,西南联大的图书馆总是满员的。许多同学一早醒来,就往图书馆跑,在门口等着抢座位和参考书。抢到座位的就是幸运儿,抢不到的同学就只能抱着书本去茶馆学习。渐渐地,泡茶馆就变成了男生的标配,还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固定茶座,有位姓陆的研究生,把脸盆、毛巾和牙刷都放在茶馆里,从早待到晚;另一派是流动茶客,有位姓朱的,也是研究生,他喜欢到处溜,腿累了就进一家茶馆,喝一气茶,全市的茶馆都喝遍了,他不仅熟悉茶馆,还熟悉公共厕所的路线,以不至于被尿憋死。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条件很艰苦,许多教授和同学都舍不得买衣裳。衣裤破洞了,就得想各种办法来补,比如贴一张橡皮膏,或者用橡皮筋把破洞的地方扎个疙瘩。教授们和同学们也差不多。闻一多先生的长袍破得不成样了,只能买件披风来遮挡,远看像一位侠客。化学系的曾昭抡教授,穿了一双“空前绝后”鞋,前后都露着洞。联大师生破衣烂衫,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不坠青云之志。

跑轰炸警报也被汪曾祺先生写得紧中有乐:有些人往学校附近的松树林里跑,因为昆明做小买卖的商人都挑着担子往林里跑,有时能买点零食吃;有些人往一个山沟里跑,甚至都在沟里建起了防空洞;有男同学把跑警报当做谈恋爱的好机会,为女同学送伞;还有人在跑警报的时候专门研究捡到金戒指的方法!当然,也有人不跑警报:有位女同学,警报一响,她就去锅炉房洗头;还有一位广东同学,爱吃莲子,警报来了,他就在锅炉房的火上煮莲子,解除警报了,他的莲子也煮好了。

在那个战争频繁的年代里,西南联大仿佛成为了中国大学生的乌托邦,学生们拼命地学习,也自由地生长,为中国的未来与自己的未来插上了翱翔千里的翅膀。

这就是汪先生所描绘的传奇母校——西南联大。我也根据文章内容,编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他的昆明求学历程:

花草树木晚霞,
鸟兽鱼虫鸡鸭,
茶馆读书阔论。
远眺前程,
既得自由风趣,
又得学识大家。

(谨以此文纪念汪曾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订阅更精彩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