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管弦,觥筹交错,清歌艳舞,调笑欢乐。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南唐大臣韩熙载的家中人声鼎沸,一场夜宴正拉开序幕……
你是否想象过古代贵族朝臣宴会的场景?
是否对古代娱乐方式产生好奇?
是否想身临其境,感受古人的心境?
本期小编将邀请大家穿越时空,参加一场盛大的夜宴。
《韩熙载夜宴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出自五代南唐名画家顾闳中之手。它像一幅长长的连环画,为我们讲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家夜宴宾客的故事。
全图共分为五个段落。首段“听乐”,韩熙载与状元郎粲坐床榻上,正倾听教坊副使李家明之妹弹琵琶,旁坐其兄,在场听乐宾客还有紫微朱铣、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家伎王屋山诸人;二段“观舞”,众人正在观看王屋山跳“六幺舞”,韩熙载亲擂“羯鼓”助兴,好友德明和尚闯入此景,尴尬地拱手背立;三段“暂歇”,韩熙载与家伎们坐床上休息,韩正在净手;四段“清吹”,韩熙载解衣盘坐椅上,欣赏着五位歌女合奏;五段“散宴”,韩氏手持鼓槌送别,尚有客人在与女伎调笑。全卷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各个情节,每段用屏风隔扇加以分隔,又巧妙地相互联结,场景统一完整。
布局有起有伏,情节有张有弛,尤其人物神态刻画栩栩如生,如“听乐”段状元郎粲的倾身细听动姿、李家明关注其妹的亲切目光、他人不由自主地合手和拍;“观舞”段王屋山娇小玲珑的身姿、德明和尚背身合掌低首而立的尴尬状等等,传尽心曲,入木三分。
刻画最出色的当属主人公韩熙载,长髯、高帽的外形与文献记载均相吻合,举止、表情更显露出其复杂的内心。一方面在宴会上与宾客觥筹交错,不拘小节,如亲自击鼓为王屋山伴奏,敞胸露怀听女乐合奏,送别时任客人与家伎厮混,充分反映了其狂放不羁、纵情声色的处世态度和生活追求;另一方面又心不在焉、满怀忧郁,如擂鼓时双目凝视、面不露笑,听清吹时漫不经心,与对面侍女闲谈,这些情绪都揭示了其晚年失意、以酒色自汙的心态。画家塑造的韩熙载,不仅形象逼肖,还兼具深刻丰富的内涵,可以说真实再现了这位历史人物。
画家顾闳中为什么要画这样一幅画?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幅画虽然看起来热闹非凡、笑语喧哗,可是作为主人公的韩熙载却一直闷闷不乐。这又是为什么呢?
相传,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但是当时国家分裂,南北分治,南唐国力较弱,而北方的后周却十分强大,这让李煜对出身北方望族的韩熙载心有猜忌。于是,韩熙载常常设宴邀请好友,让李后主认为自己沉湎于玩乐,对权利没什么兴趣。为了了解真实情况,李煜派出御用画师顾闳中和周文矩深夜来到韩宅,然后根据记忆画出韩熙载家聚会的场景给后主看,《韩熙载夜宴图》就这样诞生了。
今天我们在故宫看到的这幅画卷,命运其实十分“坎坷”。这幅画卷在南宋时曾被内府收藏,流传至清代雍乾时期再次被收入宫禁之中,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故宫时被带出宫,二战结束后又流入民间。后来经近代绘画大师张大千发现,花重金买下,这件瑰宝才得以重新回到了故宫。
文字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致经典双语诵读”所转载、摘编的文章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如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害到您的权益,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31718125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