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花香里,蛙声一片。
诗人辛弃疾夏夜行走在黄沙道中,面对如此清幽之景,以一首《西江月》表达了回归田原、告别官场的志趣。
不同于以往的豪放旷达,《西江月》在辛弃疾的词作中独具一格。
这首诗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今天小编带来了北京四中语文教师、人文实验班班主任、央视《朗读者》第二季文学编辑、致经典特聘导师王志彬老师精心录制的《西江月》赏析课程。
赶紧拿好小本本认真学习以下内容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Tune: The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 (Home-Going at Night from the Yellow Sand Bridge)
Xin Qiji
Startled by magpies leaving the branch in moonlight,
I hear 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 at midnight.
The ricefields’ sweet smell promises a bumper year;
Listen, how frogs’ croaks please the ear!
Beyond the clouds seven or eight stars twinkle;
Before the hills two or three raindrops sprinkle.
There is an inn beside the village temple. Look!
The winding path leads to the hut beside the brook.
导读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想要获得更多知识请认真学习授课音频哦~
宋孝宗淳熙8年也就是1181年,42岁的辛弃疾闲居在江西上饶。
词中所说的“黄沙道”指的是上饶县西40里的黄沙岭。此地不仅风景优美,农田水利也十分发达。
辛弃疾经常来此游览,这首《西江月》便是他在此写下的词作之一。
上阙中的半夜清风明月是静景,惊鹊和鸣蝉是动景,词人在动静结合中将夏夜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清风吹过,稻花飘香,蛙声此起彼伏,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嗅觉和听觉,表达着内心的愉悦和对丰收年景的期盼。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下阙词人移步换景,抬头看到天上“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营造了清幽明净的氛围,体现了诗人的闲适惬意。
“旧时”说明茅店是熟悉之景,“忽见”说明出乎意料。
既然行至熟悉之地,为什么会出乎意料?
原来词人还沉浸在蛙声和稻香中,畅想着秋天丰收的美景,以致忘了路途远近。
总之,这首词没有典故的堆砌,展现的是生活的情味,语浅而余味悠长。
想读懂一首诗传达的意境?
想了解诗人作诗时的心境?
想听更多诗词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中英经典诗歌诵读大礼包”!听北京四中语文教师、“致经典”双语诵读会特聘导师王志彬老师为你讲述古诗词背后的故事,窥见古代诗人的生活。
诵读改善记忆,礼包中还有诵读专家李洪涛老师的诵读示范和诵读指南,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北大学生也在学的英文经典儿歌、诗歌的诵读系列课程你怎能错过?
北大教授、语音专家王式仁老师亲自示范、指导,从此拥有一口地道的英语发音不是梦!英语诗歌系列课程包含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王式仁老师为你解读英诗中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