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致经典 > 文化速递 > 正文
援鄂护士吃火锅被“偷听”?暖心故事藏在古诗里……
来源:21英语网    作者:21ST   日期: 2020-05-14
导读:你们的负重前行换来了我们的岁月静好。谢谢你们!

近日,长沙一家火锅店上演的暖心一幕感动了众多网友。

4名驰援湖北护士去吃火锅,其间互相聊起了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工作的经历。等吃饭完去买单时,他们被告知已有人替他们结了账。

买单的人还给他们留下一张小纸条:

“你们的负重前行换来了我们的岁月静好。谢谢你们!”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通过监控几位护士发现是隔壁桌一位小姐姐买的单。

这让几位护士感动不已:

“非常感谢她。我们也不忘初心,继续坚守医疗事业!”

女孩的举动温暖了护士,也温暖了所有人。网友纷纷点赞:

“平凡人的不平凡举动,很暖心”
“替我们做了想做的事!”

这份温暖通过网络传递到了千万人的心窝里,护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治病救人,这位小姐姐代为付款表达感激。

除了请抗疫白衣战士们吃饭,还有哪些表达感谢的方式?

今天“致经典”小编就带着大家学习三首经典的赠答诗,一起感受古代诗人笔下的浓浓温情。
 
踏歌送别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To Wang Lun
Li Bai
I, Li Bai, sit aboard a ship about to go,
When suddenly on shore your farewell songs o’erflow.
However deep the Lake of Peach Blossoms may be,
It’s not so deep, O Wang Lun! As your love for me.
 
在节日庆祝中,人们通过踏歌宣泄生命的活力。

在对亡灵的告慰中,人们用踏歌表达对亡人在别样世界幸福生活的祝愿。

在与友人的告别中,踏歌也代表了美好的祝愿。

汪伦在桃花潭边设宴为李白送行,以家中美酿相敬,以妓乐踏歌为祝。

李白《赠汪伦》中以“桃花潭水”喻汪伦之深情,并非信口开河泛泛而言,而是对汪伦为他的平安祈福的热切回应。

杨名."从唐代踏歌的文化内涵解读李白《赠汪伦》."兰台世界:下旬.
 
酬答互赠

国风·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主人公通过赠答所表达的深情厚意,真挚而又有醇厚之古风, 从而深受世人喜爱。

《木瓜》主人公不是“投桃报李”,而是“投瓜报玉”,不仅是礼尚往来,更有厚报以交好之义。

“匪”即“非”,诗人所强调的不是“回报”,而是欲以“为好”、结好也。

王国雨,李智伟. "《卫风·木瓜》诗旨与早期儒家的性情论."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景中蕴情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颔联两句意思相贯,是一种特殊的对法——“流水对”,不仅语意显得活脱,而且“一别”之轻与“万里”之遥形成强烈的对照,就加重了旅途的艰难和惜别的伤感。

用“孤蓬”比游子,不仅渲染了旅人飘泊无依的茫然感觉,更连带引出颈联的比喻——旅人如孤蓬,那么送别者呢? 

诗人妙手偶得,抓住眼前之景,以浮云来比拟旅人的情怀,愈益强化了居处无定的飘泊感。相比之下,送别的诗人却恍如夕日的余辉,依依不愿隐落。

蒋寅."以自然之笔,成千古绝唱——李白《送友人》赏读."古典文学知识.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产生交集,多一句问候,多一个笑容,多一点谅解,多一份善意,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正面充电站,而不是冷漠厌弃的源头。

每天献出一点爱,直到世界充满爱!
 
想读懂一首诗传达的意境?
想了解诗人作诗时的心境?
想听更多诗词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中英经典诗歌诵读大礼包”!听北京四中语文教师、“致经典”双语诵读会特聘导师王志彬老师为你讲述古诗词背后的故事,窥见古代诗人的生活。

诵读改善记忆,礼包中还有诵读专家李洪涛老师的诵读示范和诵读指南,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北大学生也在学的英文经典儿歌、诗歌的诵读系列课程你怎能错过?

北大教授、语音专家王式仁老师亲自示范、指导,从此拥有一口地道的英语发音不是梦!英语诗歌系列课程包含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王式仁老师为你解读英诗中的精华。


内容来源:新华网。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版权与免责声明:
“致经典双语诵读”所转载、摘编的文章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如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害到您的权益,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eltreview@i21st.cn。

 




 
订阅更精彩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