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式揭晓。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
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
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
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这些重要考古发现是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的有力证据。
考古学家对古迹古物是保护性挖掘,是研究探索,更是在求证历史。
文采斐然的诗人们看到历史陈迹,遥想历史事件时,则会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
本期“致经典”为您送上两首双语怀古诗,一起看看诗人眼中的古迹古物~
一
怀古咏史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The Red Cliff
Du Mu
We dig out broken halberds buried in the sand,
And wash and rub these relics of an ancient war.
Had the east wind refused to give a helping hand,
Southern beauties would have been captives on northern shore.
赏析
诗中所用的“自”,有三重意味。
除了亲自之意,“自”也有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意味,它表现出来的理所应当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后文中“春深”,极具形象感,既指铜雀台上春色正浓,又指二乔之美色。
“深”“锁”二字又透露出深宫寂寞,美人迟暮之感,不禁让人联想到二乔幽居深宫,失去自由的悲凉生活。
江梅玲. "杜牧《赤壁》再赏." 名作欣赏 587.27(2017):40-41.
二
唐诗七绝压卷之作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On the Frontier
Wang Changling
The moon still shines on mountain passes as of yore.
How many guardsmen of Great Wall come back no more!
If the Flying General were still there in command,
No hostile steeds would have dared to invade our land.
赏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气势雄奇,意境阔大。
明月本是盘古开天辟地的见证人。
从今及古,自古到今,横跨几个时代,从金阁到边塞,千里万里,时间空间纵横交织。
眼前这明月照临下的苍茫关塞,在遥远的秦汉时代该演出几多威武雄壮的活剧。
幽深邃远的时间序列,形成广阔的社会舞台,征人的英雄形象倍觉崇高。
张敬邻. "论"边塞诗"的崇高美."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02(1995):105-110.

图源:图虫创意
怀古诗鉴赏
怀古诗的鉴赏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懂得怀古诗词与史书和史论之间的区别。
首先,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历史。
由于篇幅的限制,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不讲究百分之百地忠于史实。
其次,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史论。
在几十个字到一百字左右的一首诗或词中,绝对无法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做出全面的评价,得出结论,只是抒发某种感慨。
第二,要知人论世。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第三,要学会比较阅读鉴赏。
历史上有许多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对后代的影响深远,吸引了诸多的文人墨客欣然命笔,各抒其怀。
把诗词放在一起,我们不难从中比较出些什么来,各有所长。
第四,要把握重要意象和情语。
储丽. "浅谈咏史怀古诗词的鉴赏技巧."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000.011(2016):14.
想读懂一首诗传达的意境?
想了解诗人作诗时的心境?
想听更多诗词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中英经典诗歌诵读大礼包”!听北京四中语文教师、“致经典”双语诵读会特聘导师王志彬老师为你讲述古诗词背后的故事,窥见古代诗人的生活。
诵读改善记忆,礼包中还有诵读专家李洪涛老师的诵读示范和诵读指南,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北大学生也在学的英文经典儿歌、诗歌的诵读系列课程你怎能错过?北大教授、语音专家王式仁老师亲自示范、指导,从此拥有一口地道的英语发音不是梦!英语诗歌系列课程包含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王式仁老师为你解读英诗中的精华。
第三届“致经典”双语诵读地区大会精选“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教育部《语文课程标注》近百首中华古诗词双语版,新增西方经典诗歌朗诵,特设“一带一路”选拔区和国际诵读会。初选火热进行中!报名人数逾80万,你还不快来!
《21世纪英语教育》综合整理。
内容来源:人民网。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版权与免责声明:
“致经典双语诵读”所转载、摘编的文章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如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害到您的权益,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eltreview@i21s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