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是“国际导盲犬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愿意接纳导盲犬”的话题在微博引起了热议。该话题阅读量近8000万,超9万人参与了讨论。
导盲犬是温顺聪明、训练有素的工作犬,世界上还没有发生过导盲犬伤人事件。作为盲人的眼睛,他们能够帮助视力残障人士正常出行。你愿意与它们同行吗?
图片来源:微博@人民日报
人类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践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这较好地体现在诗和词这两种较为流行的艺术形式之中。
今天“致经典”小编就带大家看看中华古诗词里的动物世界。
房兵曹胡马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首诗创作时唐朝正值国力强盛、疆土开拓之际。
杜甫当时也如万千书生一样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故整首诗风格遒劲,生气凛凛,反映了青年杜甫锐意进取的精神。
此诗为咏马诗中的佳作,是因为此诗风格昂扬向上,代表着青年杜甫的志趣豪情,这些精神和风骨都是最符合诗人理想中马的形象的。
同时,对所咏之物,这是诗人第一次把马比作人,视马如知己,让人品出了一种英雄惜英雄之感。
(肖丽,朱艳,《杜甫咏马诗意象的概念整合分析——以<房兵曹胡马>为例》,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开头两句中,“明月”“清风”,本是夏天夜晚常见的景色,而词人用“别枝惊鹊”“半夜鸣蝉”来形容,就显示出细腻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表现力。
当词人行走于夏夜乡间的田野里,听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的蛙声,这蛙声,似乎在诉说着年成的美好,预示着丰收的来临。
(郭杰,《夏夜的图景 丰年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古典文学知识)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描绘了山中春夜的景象,桂花悠闲地飘落,夜色恬静,一抹新月斜出云层,惊起了山鸟,便鸣着飞往了山洞。
尤其是山鸟一笔,以动写静,刻画出山中春夜幽静清远的意境,历来为人称道。
古典诗词内蕴深广,诗词中的动物营造了各样曼妙的意境,使得我们在品味古典诗词之美时也着力去探求那别具风味的动物世界,探究人与自然的奇妙联系,创造出更多动人的美来。
(向铁生,《古典诗词里的动物世界》,生命世界)
想读懂一首诗传达的意境?
想了解诗人作诗时的心境?
想听更多诗词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中英经典诗歌诵读大礼包”!听北京四中语文教师、“致经典”双语诵读会特聘导师王志彬老师为你讲述古诗词背后的故事,窥见古代诗人的生活。
诵读改善记忆,礼包中还有诵读专家李洪涛老师的诵读示范和诵读指南,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北大学生也在学的英文经典儿歌、诗歌的诵读系列课程你怎能错过?北大教授、语音专家王式仁老师亲自示范、指导,从此拥有一口地道的英语发音不是梦!英语诗歌系列课程包含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王式仁老师为你解读英诗中的精华。
第三届“致经典”双语诵读地区大会精选“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教育部《语文课程标注》近百首中华古诗词双语版,新增西方经典诗歌朗诵,特设“一带一路”选拔区和国际诵读会。初选火热进行中!报名人数逾80万,你还不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