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
书籍既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无话不谈的亲密挚友,又是上演世间百态的掌上舞台、古今人类开展对话的时光机。
我们一生都与书籍为伴,无论是生命的开端亦或终点。
平凡的我们或许无法像文学伟人那样做到著作等身,传授思想惠泽众人,但是我们可以努力达到读书等身,不断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
今天“致经典”小编奉上五首劝学诗词,激励小伙伴们好好读书,一起养成阅读的习惯。
1.水活渠清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对而言,“方塘”比喻心灵有所感悟的澄澈状态。
而“活水”则更多地体现所观之书蕴藏地前人美德、智慧与观书者心灵之汲取、探索、进取之活泼状态,皆为人之思维之比喻。
“活水”之所以为“活”,正包含了作者对观书求知时的心态、方法诸方面的细微、活泼之感受。
所谓“有感”,正是强调读书后要真正有所领悟,真正有所收获,否则所读之书,不过为死板文字,而大脑亦徒为书袋而已。
[黎烈南,黎皓. "多重美感, 多种境界——读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名作欣赏 23(2005):58-62.]
2.书中世界
劝学诗
【宋】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劝学诗主要有两层意思。
前八句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艺术地概括了书的巨大价值,书形成了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源泉,这是第一层意思。
这里只有纯粹的书本或学士崇拜,门第本位已无影无踪。既然书成为财富之源,那么只要拥有和阅读它,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切。
因此劝学诗最后召唤:“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第二层意思。
[李启明. "宋真宗《劝学诗》新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1990):58-64.]
3.赏文析义
移居二首(节选)
【魏晋】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两句具体描写得友之乐。
诗人和友人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畅游学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
《移居二首》给人的感受是鲜明而强烈的:丑恶虚伪的官场令诗人失望,但他并不厌弃人生。
在对农村田园、亲人朋友的真挚爱恋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慰安和休息。
4.纸浅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5. 书卷友人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
开头二句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品尝完先贤们精心烹制的劝学鸡汤,你是否有所收获呢?
放在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
阅读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气质的变化,塑造我们的性格?
原因或许有二:一是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二是因为阅读还能给人以智慧。
有了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
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是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
欣逢世界读书日,万千读诗正当时。
想读懂一首诗传达的意境?
想了解诗人作诗时的心境?
想听更多诗词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中英经典诗歌诵读大礼包”!听北京四中语文教师、“致经典”双语诵读会特聘导师王志彬老师为你讲述古诗词背后的故事,窥见古代诗人的生活。
诵读改善记忆,礼包中还有诵读专家李洪涛老师的诵读示范和诵读指南,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北大学生也在学的英文经典儿歌、诗歌的诵读系列课程你怎能错过?北大教授、语音专家王式仁老师亲自示范、指导,从此拥有一口地道的英语发音不是梦!英语诗歌系列课程包含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王式仁老师为你解读英诗中的精华。
第三届“致经典”双语诵读地区大会精选“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教育部《语文课程标注》近百首中华古诗词双语版,新增西方经典诗歌朗诵,特设“一带一路”选拔区和国际诵读会。初选火热进行中!报名人数逾80万,你还不快来!
内容来源:同方知网、人民网、古诗词网。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版权与免责声明:
“致经典双语诵读”所转载、摘编的文章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如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害到您的权益,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eltreview@i21s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