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致经典 > 文化速递 > 正文
清明节前不能生火只吃“冷饭”,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来源:21英语网    作者:21ST   日期: 2020-04-03
导读:不可生火,只吃冷食?这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但是你可知道,今天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其实,今天是寒食节,也叫做“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两天。

寒食·起源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子推等护送他逃亡。在重耳饥寒交迫昏倒之际,介子推割股啖君,毅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烤熟给重耳吃,救了重耳一命。重耳流亡19年后,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史称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当晋文公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过他的人时,却不见介子推前来领赏。原来,介子推已和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放火烧山以逼介子推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不见介子推出现。大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于是,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民间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
 

在古代,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代,唐玄宗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归入五礼之中,明确“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并下诏定寒食节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从此,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寒食节也成为了全国性的法定节日。

寒食·习俗

寒食节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流传了很多传统习俗,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禁火、拜祖等,在寒食节当天,百姓不可生火,都吃冷食。除此之外,还有插柳、踏青、荡秋千、踢蹴球等习俗。
 

清明节传统艾草青团茶点
 
很多诗人往往也在这一天借景生情,诗兴大发,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字。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曾在寒食节时写下了闻名古今的《寒食帖》,通篇共计一百二十九字,笔势奔放,起伏跌宕,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诗词

寒食
唐·杜甫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寒食日作
唐·温庭筠
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
彩索平时墙婉娩,轻球落处晚寥梢。
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
自有玉楼春意在,不能骑马度烟郊。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寒食雨二首
宋·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壬辰寒食
宋·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寒食节已渐渐地融入了清明节。但是,寒食所蕴含的意义依然流传了下来,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从典籍中感受到人们对于介子推的赞许,领略到千年之前的寒食风味。

2020年4月4日是清明节,也是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让我们一起默哀,共同纪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的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想读懂一首诗传达的意境?
想了解诗人作诗时的心境?
想听更多诗词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中英经典诗歌诵读大礼包”!听北京四中语文教师、“致经典”双语诵读会特聘导师王志彬老师为你讲述古诗词背后的故事,窥见古代诗人的生活。

诵读改善记忆,礼包中还有诵读专家李洪涛老师的诵读示范和诵读指南,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北大学生也在学的英文经典儿歌、诗歌的诵读系列课程你怎能错过?北大教授、语音专家王式仁老师亲自示范、指导,从此拥有一口地道的英语发音不是梦!英语诗歌系列课程包含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王式仁老师为你解读英诗中的精华。 

第三届“致经典”双语诵读地区大会精选“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教育部《语文课程标注》近百首中华古诗词双语版,新增西方经典诗歌朗诵,特设“一带一路”选拔区和国际诵读会。初选正在火热进行中,赶快扫码报名吧~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封面新闻、古诗文网。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版权与免责声明:“致经典双语诵读”所转载、摘编的文章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如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害到您的权益,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eltreview@i21st.cn。




 
订阅更精彩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