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上就曾兴起了分餐热,但随着疫情的结束,分餐制也被打入了“冷宫”。
新冠肺炎让分餐制再次进入大众视野,这一次它能否打败传统观念,长期入住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呢?咦?“打败传统观念”?这个分餐制不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的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饮食风俗中“分餐”与“共食”的演变——
1
在史前氏族文化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只能通过共同劳作来求得生存,劳动生产的成果并不丰富,生产资料实行严格的平均分配制度,采集的食物也是共同所有。
食物通过加工后,按照人数平分,然后各自进餐,这是最原始的分食制。(民俗研究,林海聪,《分餐与共食》)
2
商周时期,中国人开始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人各一份,分食制成为非常厚重的一种饮食传统。
成语“席地而坐”中的“席”从何而来?据说在商朝,人类发明了夯土技术,由于夯土技术可以把地面修理平整,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室内家具开始出现了,那就是“席”,在席上吃饭就叫宴席。席,正是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
3
到了春秋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分餐制依然继续,尊卑观念及进餐礼仪,依旧蕴含在宴席的程序里。
“举案齐眉”是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传,这里的“案”在汉朝是一个类似托盘的器具,就是从青铜器“俎”演变而来的盛放食物的木板。由此可见,在汉时,人们还是施行分餐制,夫妻之间也是各吃各的。
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看不到许多人围坐在一起狼吞虎咽的场景。

汉画像砖宴饮图拓本(四川成都)
4
自魏晋南北朝始,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逐渐融合,也带来了饮食风俗的变化,最为典型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高足坐具。
高桌大椅的出现,促使大家开始同桌而食,但是,这种情况并不代表大家已经开始“共食”了。实际上,食品的分配上仍然是一人一份,只是围桌而坐,有了“共食”的那种气氛而已。
5
隋唐直至五代十国时期,合餐开始逐渐流行。
以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为例,夜宴部分绘韩熙载及其他几个贵族子弟,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上,他们面前摆着几张小桌子,在每人面前都放有完全相同的一份食物,碗边放着包括餐匙和筷子在内的一套进食具,互不混杂。虽然是围坐饮食,但食物还是彼此分明,餐具也是成套分配的。

南唐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
6
唐末宋初,食材的多元化、烹饪样式的多变极大地丰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楼、勾栏瓦舍等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促使饮食文化走向商业化,这是中国民众饮食文化的一次重要改革,合餐也进一步定型。
7
元代时,合餐制的典型——火锅,愈加深入人心。时至今日,火锅俨然是多数国人的心头好。
8
而到了明代,市井文化发展更为迅速,虽依然存留分餐制,但民间的合餐制,早就形成了广大规模。
9
清代时,合食共餐愈发成了一件寻常事。单独桌椅的普及,满清统治者的特定民族习惯等都促进了合餐制的深入巩固。
总体上而言,无论是日常的家庭饮膳还是社交性的公共宴饮,中国普通民众的饮食方式逐渐由分餐制变成了共食制,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些与之相匹配的饮食习俗。分餐只是形式,并不会分隔情谊,疫情当前,我们切不可放松警惕,餐桌防疫,从分餐做起。今晚我们还是分开吃晚餐吧!
想读懂一首诗传达的意境?
想了解诗人作诗时的心境?
想听更多诗词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中英经典诗歌诵读大礼包”!听北京四中语文教师、“致经典”双语诵读会特聘导师王志彬老师为你讲述古诗词背后的故事,窥见古代诗人的生活。
诵读改善记忆,礼包中还有诵读专家李洪涛老师的诵读示范和诵读指南,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北大学生也在学的英文经典儿歌、诗歌的诵读系列课程你怎能错过?北大教授、语音专家王式仁老师亲自示范、指导,从此拥有一口地道的英语发音不是梦!英语诗歌系列课程包含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王式仁老师为你解读英诗中的精华。
第三届“致经典”双语诵读地区大会精选“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教育部《语文课程标注》近百首中华古诗词双语版,新增西方经典诗歌朗诵,特设“一带一路”选拔区和国际诵读会。初选正在火热进行中,赶快扫码报名吧~
文字来源: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民俗研究》。
图片来源:新华网、图虫创意。
版权与免责声明:
“致经典双语诵读”所转载、摘编的文章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如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害到您的权益,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eltreview@i21s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