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已经拿到了健康包,是用一份人民日报包着的,打开健康包,里面是一盒连花清瘟胶囊和20个口罩……”近日,在“抖音”上,一段小视频火了。一位在意大利米兰的中国留学生,晒出了收到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发的健康包。
用报纸包裹的这份礼包里,除了抗疫物资外,还有一张纸条,上面用毛笔写着:“细理游子绪,菰米似故乡”。这其实是一句改编的诗,源自唐代诗人沈韬文的一首残诗《游西湖》:“菰米蘋花似故乡。不是不归归未得,好风明月一思量。”

图片来源:微博@人民日报
抗疫过程中,类似这样通过话语温暖人心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肆虐全球的疫情面前,语言成为一种特殊的工具,它传递着力量,传递着温暖,成为抗疫精神的载体。背后的故事,则充满了文化含量。
经典诗词章句富含浓情厚谊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月上旬,日本湖北总商会等协会捐赠的物资箱上印的古诗火了。典雅的中国古诗,附在捐赠给中国的抗疫物资上,这一举动迅速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共鸣。
后来,中国逐渐控制住了疫情,向世界各国伸出了援手。这份善意也随着援助物资漂洋过海,跨越国界。一句诗歌,寥寥数语,传递人们守望相助、共渡难关的爱心。

中国捐赠给塞尔维亚的医疗物资。(新华社记者石中玉摄)
3月18日,中国向法国提供的医疗物资援助运抵巴黎戴高乐机场。物资外包装上的图案是一枚由中国篆刻艺术家设计的红色印章:寓意美好的凤凰和象征和平的鸽子飞翔在空,北京天坛和巴黎铁塔相互辉映。
印章中央刻了两句话,一句是“千里同好,坚于金石”,出自三国蜀汉学者、经学大家谯周的《谯子·齐交》,意思是,“交对了朋友,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同心相印,情谊比金石更加坚实”;另一句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名言,“Unis nous vaincrons”,意为“团结定能胜利”。
现代话语充满磅礴感人力量
话语能给人力量,能给人信心。疫情中,很多让人记得住、传得开的话语,在群众中传播开来。简单直接的语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句“谢谢你,为我们拼过命”,让支援湖北的29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的医疗队队员们泪流满面。3月17日,在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返程之际,武汉市文旅局官方微信推出了精心设计的32张海报,向340多支医疗队共42000余名医护人员以及无数湖北医务工作者致敬。这组海报,得到了网友刷屏转发。
一句“现在开始每个人都是‘战士’,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全网刷屏。上海医疗救治组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这句简单的话,鼓舞着群众配合好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隔离措施,通过社区防控这个战场,战胜疫情。
“疫情暴发以来,各种‘硬核’‘土味’标语掀起网络热议,乡村里的‘喇叭喊话’小视频被网友频繁转发。”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巫喜丽认为,疫情发生以来,形式多样的抗疫语言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语言文字的创新运用。土味”标语用老百姓熟悉的“人情味”,提醒疫情防控容不得丝毫马虎。
语言成为抗疫中的重要武器
2月上旬,教育部指导成立了“战疫语言服务团”,根据语料库统计和医用场景调研,完成了湖北9市的方言和普通话对齐音频,制作发布了《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
随后,这个服务团推出了在线电话服务系统、融媒体口袋书、即时翻译软件、视频软件等载体,为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及相关群体提供多维度的语言服务。
话语背后是共同的抗疫精神
总有一句话,让人泪流满面。
“儿自领命,无一日不着白衣,无一日不在前线,施针药,救死伤,施我所学,冀有所得,不敢半点儿戏,不敢一丝懈怠,惟望不负二老所嘱,医院所托,国家所命。”
近日,一封写于2月13日的家书公之于众,写信人是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赵春光,收信人是他的父母。
总有一句话,让人感慨万千。
“记得那时,我很想念他,就偷偷地给他打了一个视频电话……电话那头的人我却不认识,一个人厚厚地被包在防护服里,大大的护目镜让我看不出他的脸……”
3月28日晚,一篇10岁孩子的作文《“战斗”的爸爸》刷屏朋友圈。
总有一句话,让人充满勇气。
“这是战场,我们的战场,我们上阵理所当然。”武汉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任蔡毅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了20多天,他说:“我们怕了、退了,武汉怎么办?”“为什么我们还在坚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外地医疗队战友?……其实没有为什么,因为我们都知道该这么做,都想这么做。”
总有一句话,让人心存感激。
“危难中你逆流而上,是伟大的英雄,你将我们患者的需求当作自己的需要,将心比心的善良令人动容,也因为你,在这座方方正正的抗疫堡垒里,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2月19日,在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支援的贵州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永艳收到了患者小冯写给她的感谢信。
正是在这样的话语中,我们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而最终,我们一定会在坚定的话语支持中,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胜利。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想读懂一首诗传达的意境?
想了解诗人作诗时的心境?
想听更多诗词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中英经典诗歌诵读大礼包”!听北京四中语文教师、“致经典”双语诵读会特聘导师王志彬老师为你讲述古诗词背后的故事,窥见古代诗人的生活。
诵读改善记忆,礼包中还有诵读专家李洪涛老师的诵读示范和诵读指南,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北大学生也在学的英文经典儿歌、诗歌的诵读系列课程你怎能错过?北大教授、语音专家王式仁老师亲自示范、指导,从此拥有一口地道的英语发音不是梦!英语诗歌系列课程包含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王式仁老师为你解读英诗中的精华。
第三届“致经典”双语诵读地区大会精选“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教育部《语文课程标注》近百首中华古诗词双语版,新增西方经典诗歌朗诵,特设“一带一路”选拔区和国际诵读会。初选火热进行中!报名人数逾80万,你还不快来!
文字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刘少华)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新华社公众号、微博@人民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致经典双语诵读”所转载、摘编的文章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如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害到您的权益,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eltreview@i21s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