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信人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赵春光
收信人
其父母
近日,一封荡气回肠的家书受到了众多关注。这封家书是一名援鄂医疗队队员在出征之时所写,如今平安归来,家书公之于众,许多人看后倍受感动。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饱含报国之志、爱国之心的家书。

赵春光提供的家书原件(图源:人民日报)
父母大人敬启:
儿领命离湘赴鄂,已有一周,衣甚暖,食颇饱,眠极安,父母勿念为盼。
疫事一起,情形颇烈,武汉三镇,尽为病土。儿自领命,无一日不着白衣,无一日不在前线,施针药,救死伤,施我所学,冀有所得,不敢半点儿戏,不敢一丝懈怠,惟望不负二老所嘱,医院所托,国家所命。
常忆我父,着戎装,执甲兵,护卫南国天空,兵锋所指,宵小不敢窜犯,念我母,供三餐,勤耕织,耳提面命,受形秉气,养育之恩,日日挂怀。犹念垂髫之时,父母命我行正步,敬军礼,望我从军报国,以承父业,孩儿顽劣,未进行伍,唯报国之心,时时不敢涣散。今疫事一起,儿自请缨,蹈火而行,生死不念,唯忧我父,溽不知热,唯虑我母,寒不知冷,星汉两城,相隔甚远,不能绕膝床前,儿颇念之,但喜吾妻甚贤,可解二老孤怀,所需所命,可尽驱使,儿虽远离,亦如膝下。
此役,万余白衣,共赴国难,成功之日,相去不远,苍苍者天,必佑我等忠勇之士,茫茫者地,必承我等拳拳之心,待诏归来之日,忠孝亦成两全;然情势莫测,若儿成仁,望父母珍重,儿领国命,赴国难,纵死国,亦无憾。赵家有死国之士,荣莫大焉。青山甚好,处处可埋忠骨,成忠冢,无需马革裹尸返长沙,便留武汉,看这大好城市,如何重整河山。日后我父饮酒,如有酒花成簇,聚而不散,正是顽劣孩儿,来看我父;我母针织,如有线绳成结,屡理不开,便是孩儿春光,来探我母。
惟愿我父我母,衣暖,食饱,寝安,身健。儿在他乡,亦当自顾,父母无以为念。
时时戎马未歇肩
不惧坎坷不惧难
为有牺牲多壮志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孝儿春光顿首,顿首,再顿首
二〇二〇年二月十三日
家书的历史十分悠久, 当两个人或群体离开了一定的距离, 就产生了传递信息和情感的需求, 像人类文明早期的口信、结绳通信、符号通信等, 应该就是家书的早期形态。文字产生以后, 世界各地出现了泥板家书、简牍家书、绢帛家书、布质家书、羊皮纸家书、纸质家书等各种载体的文字书信。(张丁,中国工会财会,《历史上的家书》。)

图源:图虫创意
时至今日,打开一封家书,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引起共鸣;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在家书中寄托情思呢?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出自两汉《饮马长城窟行》
客人风尘仆仆从远方来,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诉说思念。
这首诗是思妇怀念在远方行役的丈夫的,收到的书信中没有甜言蜜语和海誓山盟,但是生活细节的关注与分享让人更加真挚温暖。所以,即便这封盼了很久才盼到的书信真的只有这两行字,也足够给予女主人公坚持的希望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出自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带来一种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出自唐代张籍 《秋思》
诗人客居洛阳,秋天到了,诗人没有大笔浓墨的渲染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而是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嘿,你知道诗词中最贵的家书是哪一封吗?
难道是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出自唐代杜甫 《春望》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出自宋代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出自明代袁凯《京师得家书》
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浪潮冲击,书信红利逐渐减退,但人间真情终难掳掠。人在,家在,家书就在。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份传承弥足珍贵。
想读懂一首诗传达的意境?
想了解诗人作诗时的心境?
想听更多诗词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中英经典诗歌诵读大礼包”!听北京四中语文教师、“致经典”双语诵读会特聘导师王志彬老师为你讲述古诗词背后的故事,窥见古代诗人的生活。
诵读改善记忆,礼包中还有诵读专家李洪涛老师的诵读示范和诵读指南,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北大学生也在学的英文经典儿歌、诗歌的诵读系列课程你怎能错过?北大教授、语音专家王式仁老师亲自示范、指导,从此拥有一口地道的英语发音不是梦!英语诗歌系列课程包含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王式仁老师为你解读英诗中的精华。
第三届“致经典”双语诵读地区大会精选“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教育部《语文课程标注》近百首中华古诗词双语版,新增西方经典诗歌朗诵,特设“一带一路”选拔区和国际诵读会。初选正在火热进行中,赶快扫码报名吧~
文字来源:人民日报、古诗文网。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图虫创意。
版权与免责声明:
“致经典双语诵读”所转载、摘编的文章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如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害到您的权益,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eltreview@i21s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