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致经典 > 文化速递 > 正文
课改诗词如何学?北京四中语文名师带你细品《短歌行》
来源:21英语网    作者:21ST   日期: 2020-03-23
导读: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汗青上流传下来的英雄人物,曹操大约算是最有声名的之一。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汗青上流传下来的英雄人物,曹操大约算是最有声名的之一。只不过曹操留下的是恶名还是美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今天致经典小编和大家一起学习经典作品《短歌行》,体会“建安风骨”开创者曹操的诗歌世界。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酒宴之中主人公闻歌举杯,问的是“人生几何?”想一想,这种时候面对浩淼的夜空,时间的长河,人的渺小和短暂就对比出来了,所以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个“苦”字定了全诗的调性。

“对酒当歌”是外部的感知,“去日苦多”是内心长期郁积的爆发。从意象来说,从“酒”和“歌”到“苦”,在情感上是欢乐到苦,是情绪的断裂;但是,这又是续,苦从何而来?是现场的酒和歌激发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是继续。

接下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把生命苦短的感“慨”变成雄心壮志的“慷”慨,苦和忧是负面情绪,而慷慨则是积极的、自豪的姿态。将忧苦上升为豪情,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突破;生命苦短这个主题早在《离骚》、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就是一个核心母题,曹操继承了这个母题。

但曹操没有完全沉浸在个体生命的无奈之中,而是把“忧思难忘”和“慷慨”的英雄气概结合起来。个体生命的悲歌,变成了宏图大志的壮歌。这样,忧思就不再完全是苦,而是一种享受。苦于忧,不得已而乐,就变成气魄宏大的“享忧”的主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寻求解脱而不得,只能回到酒上来。这就是说,在现实中是不能解脱的,只好寻求酒的麻醉。从“对酒当歌”到“唯有杜康”,这是诗歌意象的连续。
 

 图源:图虫创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从对酒当歌的宴席场景,到引用“青青子衿”,以《诗经·郑风·子衿》上的爱情诗,显示招揽人才的真诚。

从情感的性质来说,从“苦”到“忧”,到“慷慨”,再到“沉吟”,甚至是“鼓瑟吹笙”的欢庆,出现了多重的起伏。慷慨的激情,一变而成了温情;二变而成了更深的沉吟;三变而成“鼓瑟吹笙”的欢快。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采,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从酒宴场景,转向对月的怀想。月亮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时光荏苒,不舍昼夜,而朝露苦短,忧愁乃如月华,看得到,摸不着,然而所在皆是,在可解脱和不可断绝之间。

上面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句子,是为了强化其求贤才的真诚。因为有这样的渴盼,所以“忧从中来”而且还“不可断绝”。紧跟着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有故人来访,所以“契阔谈讌”,久别重逢,欢饮畅谈,就有了久别重逢的温馨。从生命的忧思,变成了对旧情的怀想。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这首直接抒情的诗中,只有这四句,几乎完全是用意象群组成的图画。这幅夜景的清晰是惊人的,其所以惊人,就是因为它简练,先是让整个天空一望无余,下方只有一棵树,无垠的空间,全给了乌鹊。语言的想象性,使得背景把主体反衬得非常突出,茫茫天际,就只有这乌鸦,天空越是广阔,而栖居之地越是渺茫。

有人说乌鹊是指黎民。黎的本义就是黑,黎民就是黑头。特別点明乌鹊是在南飞,曹操当时的政治权力中心是在河南,正南方就是荆州,湖北、湖南等地。这是刘备和孙权的势力范围。黎民百姓去那里“无枝可依”,就是流离失所。

这就激发出下面的宏图大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豪迈宣告自己的政治和人格理想。怎么豪迈?怎么激情?山要算是高了,精神高度还要更高,海要算是深了,心灵容量还要更深。这是极度的浪漫。但这还是比较宏观的境界,最后两句,以理想人物周公吐哺握发为典范,把崇高的精神落实在具体的、微观的实践上。

目标是什么?天下归心,就是天下老百姓都自愿归顺,愿意做我曹操的子民,可是曹操此刻明明挥师南下,号称百万大军,明明是武装夺取政权,是血腥的,但是曹操将其诗化为人心归顺。这是诗歌的浪漫了,也是显示了曹操的自信和意气风发。 

曹操在这首《短歌行》中的感情:最初的“苦”和“忧”到感叹悲怆,变成雄心壮志的“慷”慨,这是强化的激情;然后是寻求解脱;然后是“沉吟”,这是弱化的温情;再到“不可断绝”的忧心,有些沉重;然后鼓瑟吹笙的欢庆,是欢快的;然后是心念旧恩”的温馨,然后是“何枝可依”的渺茫;最后是天下归心的浪漫,最强音,是人格、理想的升华。

“建安风骨”,“风骨”是一种阳刚健朗的能感发人的精神力量。东汉末年,社会黑暗,战争频仍,人命如草,相较于“古诗十九首”中所写:“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操的诗句更为健朗。“古诗十九首”大多出自下层文人之手,他们处在社会的中下层,深切感受到社会的纷乱和黑暗,对社会不满,但同时又不知道该怎样改变,于是往往演化为一种及时行乐的人生追求。

曹操并不如此,遭逢董卓之乱,他敢于行刺,行刺不成之后,他决定起义兵,他是看到黑暗并且试图去改变黑暗的人。《蒿里行》里他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对社会现实有清晰的洞察,并为之感概流泪。沈德潜说:“有第一等的襟抱,第一等的学识,方有第一等的真诗。”我以为曹操应该是当得起这样的评价的。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

王志彬,北京四中语文教师、人文实验班班主任、“致经典”双语诵读会特聘导师、央视《朗读者》第二季文学编辑。著作有《细度〈呐喊〉大先生的绝望与希望》、《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在北京四中学作文(高中卷)》等热销图书,曾参与编写《全国中小学生教育读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图书,曾承担国家级、市级区级若干课题,并在报刊杂志发表了十几万字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想读懂一首诗传达的意境?
想了解诗人作诗时的心境?
想听更多诗词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中英经典诗歌诵读大礼包”!听北京四中语文教师、“致经典”双语诵读会特聘导师王志彬老师为你讲述古诗词背后的故事,窥见古代诗人的生活。
 
诵读改善记忆,礼包中还有诵读专家李洪涛老师的诵读示范和诵读指南,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北大学生也在学的英文经典儿歌、诗歌的诵读系列课程你怎能错过?北大教授、语音专家王式仁老师亲自示范、指导,从此拥有一口地道的英语发音不是梦!英语诗歌系列课程包含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王式仁老师为你解读英诗中的精华。

第三届“致经典”双语诵读地区大会精选“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教育部《语文课程标注》近百首中华古诗词双语版,新增西方经典诗歌朗诵,特设“一带一路”选拔区和国际诵读会。初选正在火热进行中,赶快扫码报名吧~
 




 
订阅更精彩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