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致经典 > 文化速递 > 正文
“抗疫诗”到底有何种力量?有诗歌在,就有希望在!
来源:21英语网    作者:21ST   日期: 2020-03-13
导读:2020年庚子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呼啸而至,国人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中度过了一个百感交集的春节。


 
2020年庚子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呼啸而至,国人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中度过了一个百感交集的春节。到目前,抗疫“战争”仍在继续,未来如何发展还是未知。在此特殊时期,在此特殊时期,各地文学界积极开展抗疫主题创作。广大诗人用诗歌真实记录感人的抗疫故事,讴歌大爱,鼓舞士气。今天,“致经典”小编就带着大家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王士强一起探究:大疫当前,诗歌何为。

面对灾难,任何人都会有本能的反应以及言说的冲动,作为“人类的良心”的诗人,更有责任和义务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里面当然也各有不同,有的诗人参与、投身到实际的抗疫斗争中,在公安、医护、社区等岗位上都有诗人的身影,一定意义上,他们的行动本身也是诗歌的一部分,是一首“大诗”。而更多诗人的生活状态,恐怕和大多数社会公众一样都是宅在家中,在疫情期间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不给社会添乱。

诗人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的思考与写作。诗人最重要的是推出高水准的诗歌作品,以自己作品的价值来履行社会责任。所以,诗人们能够身体力行助力抗疫斗争,那当然是好的。但是,没有这样的行动并非诗人的原罪,甚至诗人是否一定需要即时写出作品有所“表示”,恐怕也是不必强求的。

事实上,急就章有的写得很好,但更大的概率是质量一般,而拉开一段距离,经过沉淀、反思,更容易出精品。正如鲁迅所说:“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诗歌与新闻、报道、宣传不同所以不应强求,在疫情面前,有感而发、不吐不快,这自然是好的,如果需要缓一缓、静一静再写,或者并没有灵感和创作的冲动而选择不写,那也完全没有问题,这是个人的自由。相反,如果只是陈词滥调的重复,标语、口号的堆砌,这样的诗不但是无益反而是有害的,是一种语言的污染和腐败。

“抗疫诗”自然有其社会作用,比如凝聚共识、鼓舞士气、弘扬正能量等,但它有一个更重要、更基础的功能,就是抚慰人心、引起共鸣。巨大的疫情灾难是对于人、对于人类的严峻考验,是最应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时刻,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时刻。抗疫诗应该从个人、从内心出发,表达出个体的真实感受与处境,这是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具普遍性、最动人的。抗疫诗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社会动员的作用,但其前提应该是对人的尊重,应该是人道主义精神,否则它只能是空洞的和概念化的,就其本质而言是非诗的。

诗人刘立云的《你,或者赞美》写到了疫情中不同的“你”:

我怎么离得开你,我怎么/离得开陌生的你,来历/不明语焉不详的你,从来没有/见过面,说过话,点过头/每天随汹涌的人群/迎面走来的你;我怎么离得开从乡村进城来/砌墙的你,搬运的你,送快递的你/凌晨四点钟起来扫大街的你/脸黑黢黢,蜷身在井下挖煤的你/我怎么离得开戴着厚厚的口罩和护目镜/穿着防护衣,如同造访的太空人/在深夜的ICU,与死神/争夺生命的你;

诗人重新发现了众多的“他们”,重新发现了世间万物之间隐秘的、生死与共的关联:

现在我知道,他们/和它们,是我手上的十根手指/脚上的十粒脚趾,没有一点是多余的。

诗中一个个的“你”,让“我”更为真实、宽博,更具深度和内在性,全诗是对人、对世界的一次重新打量和体悟。

近来,作家李修文在接受访谈时曾指出:“灾难文学的唯一伦理,就是反思灾难”,对于抗疫诗的写作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从个人立场出发、以生命为最高价值、有反思、有审视,才可能对疫情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正如王单单在其《来自一位青年诗人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一线防控报告》中所写:
 
真相即诗/生命即诗/除此之外的抒写/都是可耻的行为

王单单来自一线,他近两年都在基层驻村帮扶,近期所写的数首关于扶贫、抗疫的小长诗颇为引人注目。这些诗中有时代性的大事件,又有个体的行动和体验,更体现着深沉的命运感。他把自己放进诗里,有真情实感,有血有肉,有及物性和现场感,而同时又有对于时代的观察和理解,有价值立场和超越性。比如他在《雪夜防疫帖》中所写:
 
我的结膜炎,一天天加重/迎风落泪,看起来/像一个哭泣的人/想想吧,这样也好/还有人可供我哭/这世界,就值得我/再一次,为它/以命相搏”“茫茫人海中,我似乎/看到了我的弟弟/死于非命。/正月十五的月亮比正月十四圆/我的弟弟/你的灵魂填补了月亮的缝隙/照着我们,就像飞升之前/你是一个拉响警报的人。

从对真相的追求、对生命的尊重出发而进行抒写,个人与时代、个体命运与社会历史紧密而有机地连接了起来。

在如此的艰难、晦暗的时刻,诗人不应简单地做一个歌手去颂赞光明,而更应该做一个光明的生产者,做一个带来信任、信念、可能性与希望的人。正如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所论述的,诗人应该通过“凝视黑暗”而进入到时代之中,对之做出具有穿透性的表达。张执浩在诗歌《封城记》中写:

我把光源都打了/我站在黑暗的中心。

这其中关于黑暗与光明的书写极为动人。

——有诗歌在,就有希望在,就有人性的光辉在。即便眼下仍然萧瑟肃杀,应该看到,春天的脚步已然临近、不可阻挡。

作者简介

王士强,1979年生,山东临沂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诗歌网。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版权与免责声明:
“致经典双语诵读”所转载、摘编的文章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如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害到您的权益,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eltreview@i21st.cn
 




 
订阅更精彩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