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致经典 > 文化速递 > 正文
火到外网的七人组 最强中国古风令老外看呆!
来源:21英语网    作者:21ST   日期: 2020-02-25
导读:近日继李子柒之后,又一个拍摄古风音乐短视频的账号自得琴社火到了海外。




近日,继李子柒之后,又一个拍摄古风音乐短视频的账号自得琴社火到了海外。在短短几分钟的视频里,自得琴社的成员们梳起发髻、化上古妆,搭配复原唐宋等朝代的装束。“音色优美而深沉”“我爱中国音乐和文化!”他们用传统民族乐器奏起优美旋律,让观者赞叹。

自得琴社——《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

“古风音乐”近年来热度持续上升,自得琴社从B站一路走红,去年更是火到了Youtube,其改编的古风歌曲《左手指月》观看次数已经超过1300万,《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哆啦A梦之歌》等多首古风改编的歌曲播放量也突破百万。“希望古琴在我们手中变得更有趣,更有活力,更有朝气。”自得琴社的艺术总监唐彬说。



把东西做好,就是对传统民乐文化最好的传承

“提起古琴,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词是孤独或是寂寞,似乎我们这些弹古琴的人就应该与世隔绝,寄情于山水自娱自乐。其实有一大批年轻人在为了古琴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唐彬从去年开始尝试结合传统民乐和古代服饰,将影视游戏配乐等流行歌曲改编成古风音乐,录制演奏视频后上传。



“年轻人喜欢创新,并不是要抛弃那些旧的东西。把东西做好,就是对传统民乐和文化最好的传播和传承。”唐彬表示,改编和创新的目的,是让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那些美好的汉唐华音在这个时代“再活一次”。

许多年轻观众由此打开了通往精致审美情趣的大门,从传统音乐文化中找寻心灵的归属感,探索更多文化背景知识。粉丝们在弹幕中,对古琴的泛音、散音和按音等不同音色侃侃而谈,对古琴制作工艺、汉唐舞蹈等相关拓展内容感兴趣的观众也不在少数。



让“古风”焕发时代光彩,见证“盛唐气象”的回归

制作一支短视频,从灵感产生到选取素材、将其发展成完整的乐曲、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编配、调整最佳声音效果,再找演奏家完成录音……创作周期短则20天,长则月余,最终达到轻松活泼,又不失传统韵味的视频水准,功夫多在“画外”。

从经济效益来说,耗费大量精力制作这些古风短视频其实是“入不敷出”,这群“80后”“90后”的年轻人是出于热爱和感动才坚持。从五年前在1933老场坊的微剧场进行第一次正式演出后,琴社成员每年都会在线下举行两三场演出。



“年轻人耳濡目染好的音乐、好的音色,对传统乐器的判断标准会更严格。将来有这样苛刻的听众在,自然就会有更好的演奏家,作品和演奏的水平会越来越高。”出品团队对古风音乐的前景判断并非虚言。

一位日本网友的留言“老师,您回来了”让团队成员们感动不已。中国古代在国力强盛时期,曾是日本文化上的老师,如今传统民乐的跨文化传播力也正在见证“盛唐气象”逐渐复兴,音乐和艺术让人们跨越地域心灵相通。“其实外国粉丝的留言也和国内平台上的差不多,都夸好听,或许还分不清唐宋,但他们也都很想知道这些音乐讲了什么故事。”



长期致力于民乐跨界演出和普及的唢呐演奏家胡晨韵说,“把精湛的演奏技术提炼出来,和观众向往喜爱的内容相结合,创造新的民乐作品是一种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上流行的民乐跨界之作很多,提升作品质量也很重要。流行未必就是‘俗’,能够经得起长期演出的作品,还是要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第三届“致经典”双语诵读地区大会精选“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近百首中华古诗词双语版,新增西方经典诗歌朗诵,特设“一带一路”选拔区和国际诵读会。初选正在火热进行中,赶快扫码报名吧~
 

 
文章及图片来源:文汇网

版权与免责声明:“致经典双语诵读”所转载、摘编的文章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如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害到您的权益,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eltreview@i21st.cn




 
订阅更精彩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