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言志,以诗传情。作为最直接、最生动的文学形式,诗歌尤其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情感与精神品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着绚丽多姿的文化,既有璀璨的文学大国,也有很多不为人熟知的地方,千百年来传唱着美丽的史诗和民歌。今天,“致经典”就带着大家一起去追寻那一抹异域的诗香。
艾布•塔依伯•艾哈迈德•本侯赛因(915-965),别称穆太奈比,是“今天穆斯林世界最受爱戴、被人引证最多的诗人。”穆太奈比生于阿拔斯王朝后期伊拉克的库法城,当时的阿拔斯王朝四分五裂,异族纷纷崛起,作为纯正的阿拉伯人,穆太奈比“整个一生都具有贝督因特点和纯粹的阿拉伯特性,推崇阿拉伯民族主义和阿拉伯种族”。穆太奈比也被视为“最能代表阿拉伯人的丰碑,代表了阿拉伯人对掌权者的蔑视和对敌人的呐喊”。
由于诗人时常跟随国王塞弗•道莱驰骋沙场,因此留下了大量激情澎湃的征战诗,在这些诗歌中,潜藏在无意识中的赞颂者面具与诗人感情上的冲动产生共鸣、相得益彰,使其发自肺腑地赞颂塞弗•道莱,诗作因而有了高超的艺术水平与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到塞弗•道莱大军所向披靡,敌军一败涂地地情境。如:[《穆太奈比诗歌中的阿拉伯文化原型内容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庞浩]
巍巍红堡怎染色?
鲜血淋漓雨瓢泼?
君未至时犹电闪,
君临敌首如雨落。
(仲跻昆译,《阿拉伯文学通史(上卷)》,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
穆太奈比的诗有颂诗、挽诗、讽刺诗、情诗等,其中80多首颂诗专为赛弗·道莱所写,为毕生精华之作。他的诗追求个性解放,有反叛精神,也有悲观因素;在艺术上富哲理性,敢于创新,是阿拉伯诗歌革新的先驱。穆太奈比既有城市市民的风度,又有贝杜因人的气质。他的颂诗最突出的是他抒情写个人的作品,气势豪迈,意境深远。他的诗里多警句,激起读者共鸣,因此,他的诗句常为人引用。
第三届“致经典”双语诵读地区初选正在火热进行中。大会精选“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近百首中华古诗词双语版,新增西方经典诗歌朗诵,特设“一带一路”选拔区和国际诵读会,赶快扫码报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