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言志,以诗传情。作为最直接、最生动的文学形式,诗歌尤其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情感与精神品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着绚丽多姿的文化,既有璀璨的文学大国,也有很多不为人熟知的地方,千百年来传唱着美丽的史诗和民歌。今天,“致经典”就带着大家一起去追寻那一抹异域的诗香。
阿拜•库南巴耶夫(1845-1904)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卓越人物,对哈萨克斯坦的民族自觉、社会进步、书面文学的确立、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等,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哈萨克传统歌词的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创造和创新,尤其令诗人注目。
阿拜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愤怒、不满,乃至沮丧的情绪。这里所说的愤怒与不满是指阿拜对世人麻木不仁、对他的劝导无动于衷所表现出的愤懑。这种因爱而生的恨,是恨铁不成钢;这种因恨而生的怒乃至沮丧,是“怒其不争、哀其不醒”。因此,当现实与他的期望相去甚远时,当他那些“纯度最高的黄金”般的诗句被视为“还不如废弃的破铜”时,诗人再难以平静,他愤怒了,他厉声斥责道:
像一束束喷射的
愤怒的火焰,
像劈开乌云的
闪光的雷电。
——可惜这样的诗,
震响了几人的心弦!?
敏锐的思想,
借助锋利的语言,
向愚昧与邪恶,
进行激烈的论战,
——可怜的人们,
你们竟默默无言!
(《阿拜诗文全集》,哈拜译,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
阿拜在诗文中多次称自己一生所作所为是个“谜”,表明他的行为在当时是与世风大相径庭并不为人们所理解的。这便每每使他处在腹背受敌的境地,因而他时常感到孤立无援。诗人要倾诉的不是他个人的恩怨,诗人希望世人领悟的也不是他个人的苦衷,而是诗人对本民族命运的忧虑与期望和对人民的警示与激励。关注本民族兴衰荣辱是包括诗文创作在内的阿拜整个人生历程的主调,这一主旋律在这位伟大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仍在不断奏出悲壮的华采。[《略论阿拜•库南巴耶夫的历史地位》,南京大学,郑振东]
在自己的各种作品中,阿拜用极大的兴趣宣传科学。他告诉人们,只有科学才能使人们摆脱愚昧和无知,摆脱贫穷和落后。他把发扬科学精神提高到足以振兴民族的高度。阿拜特别关心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他曾提出过许多普及教育的可行性方案,而且为普及教育辛勤地奔波,因而哈萨克人才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和启蒙家。
在哈萨克历史上最黑暗、最严酷的时代,阿拜的作品和他通过这些作品所表达出的思想,犹如黑暗中的火炬一般,照亮了哈萨克人民前进的道路。他的思想,哺育了整整一代哈萨克人。如今在哈萨克斯坦,关于阿拜的研究、著作和各种出版物数不胜数,几乎所有的城市、村镇,都有以阿拜命名的街道、公园和学校。
阿拜的作品不仅遍布哈萨克斯坦,还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影响力远达世界诸多国家。哈萨克斯坦著名作家穆赫塔尔•阿吾耶佐夫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阿拜之路》,已经被翻译成了116种语言,影响了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读者。[《历史上的今天:阿拜•库南拜耶夫诞生》,哈通社]
第三届“致经典”双语诵读地区初选将于3月截止。大会精选“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近百首中华古诗词双语版,新增西方经典诗歌朗诵,特设“一带一路”选拔区和国际诵读会,赶快扫码报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