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言志,以诗传情。作为最直接、最生动的文学形式,诗歌尤其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情感与精神品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着绚丽多姿的文化,既有璀璨的文学大国,也有很多不为人熟知的地方,千百年来传唱着美丽的史诗和民歌。今天,“致经典”就带着大家一起去追寻那一抹异域的诗香。

铁拉悉都(Htilar Sitthu)
原名吴梭纽,缅甸著名作家、记者,同时也是享誉盛名的当代诗人。吴先生于1932年出生在缅甸中部,曾长期在军中任职。1982年转入地方工作,退休前任文化部副部长。
吴梭纽先生虽已高龄,但依然笔耕不辍,新作不断,活跃于缅甸文坛和国际诗歌界,创作了10多部小说,1000多首诗歌,1500多篇散文,多次获得了缅甸国内和国际文学奖。他的叙事长诗围绕战争与和平的母题,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弘扬缅甸人民的民族自尊以及民族精神。其诗歌在继承传统文学的精髓和现实主义的同时,在语言和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体现了一位军旅作家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吴梭纽先生对人类历史和生存环境的关注,使他的诗歌创作题材非常广泛,独立斗争事业方面更是出彩。20世纪50—60年代,铁拉悉都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用诗歌的感情力量鼓舞人民,激发民族自豪感,警醒人民不忘以史为鉴。其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表现在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同时表现在他的视野开阔、深邃,善于把握时代重大主题,将目光投向整个东南亚及亚洲南部,以国际主义精神关注受压迫的弱小民族。他也长期热心于中缅友好事业,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渴望国家和平,更渴望世界和平,希望“世界盛开爱的花朵” ,这是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追求。
《湄公河上的一片枯叶》(节选)
明镜般的水面,闪着粼光。
长流不息,永恒的湄公河。
世世代代,阅尽坎坷沧桑。
忽闻惊涛骤起,在这岸边,
在我国土的一方。
那顺水而来,漂泊无依的枯叶啊,
是想在此岸歇脚吗?
那几经磨难,闪着泪光的枯叶啊,
请你倾听我的诉说。

诗人自己说过:“我没有形形色色的主义,我是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以爱国之心去创作的。” 吴梭纽的爱国主义与封建时代 “忠君即爱国” 的爱国主义大相径庭,他的爱国主义是立足于民族的历史困惑和时代难题,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并将其放在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去透视思考、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这也正是吴梭纽先生(铁拉悉都)的诗歌能够走向世界的原因 。[《“战士诗人 ” 的和平心声——评缅甸著名诗人铁拉悉都的诗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尹湘玲]
第三届“致经典”双语诵读地区初选将于3月截止。大会精选“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近百首中华古诗词双语版,新增西方经典诗歌朗诵,特设“一带一路”选拔区和国际诵读会,赶快扫码报名吧~